6月22日,第十一届孔子思想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安徽淮北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学术报告。
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会长孔令玉与其他会领导,安徽省有关单位领导,各省市儒促会常务理事、片区召集人、副秘书长、孔子后裔代表,首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社会科学院、安徽人民出版社、合肥师范大学、芜湖教育学院、学术界杂志社、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曲阜孔子儒学促进会、沧州孔子学会等16个省(直辖市)的有关高校、社会团体、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代表200余人参加会议。本次研讨会由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主办,天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世家专项基金支持。
研讨会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术报告,第二阶段为学术研讨。
学术报告
此次研讨会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哲学研究”项目首席专家张志强教授作主旨报告。
儒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孔德立主持学术报告会。
儒促会会长、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名誉会长、曲阜市政协原主席孔令玉代表主办方致辞。他对张志强教授来淮北登坛设教致以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他表示,两千多年来由孔子创建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指明方向。儒促会成立八年来,始终扎实推进儒学文化的研究阐释、教化普及、交流传播等,孔子思想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连续十一年举办,不断深入挖掘孔子思想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本次报告会作为儒促会理论中心组学习的主要内容,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重大意义,扛牢文化“两创”使命担当,把广大孔子后裔的热情转化为研究成果和强大动力,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张志强教授以《经史传统与中华文明特质》为题作报告。他围绕认识中国的态度与方法,以“源流互质”“从后思索”“内在视野”为例,提出对象决定方法、学无中西的方法论。
张志强教授认为,经史传统是指三代政教实践所形成的文献典章被原理化后所形成的传统,经过了一定的演化。《春秋》经在六经中的特殊地位说明了孔子的地位。“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周孔关系成为理解中华政教原理的轴心。事、义、文的关系成为理解中国文化体系结构的核心。
中华政教原理即礼乐文明的原理。中华政教原理从中华文明起源处生发,经过三代的政治实践而定型,通过孔子而原理化,成为了导引中华文明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的内在道理,其中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宇宙观、价值观,是促进中华文明既久且大的根本动力,也是凝结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原理。
张志强教授提出天命与农业的关系,从而引出两种天命观:天命眷宠观与德命观。人的德命观,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历史观,一种解释政治历史变化的模式。革命就是历史新陈代谢的机制,这个机制本身就成为中华文明传统的核心原理。
中华文明的特质既是中华文明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华文明长期历史发展的前提。经史传统与中华文明特质的关系,说明了中华学术的大本大源根源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壮大又离不开中华学术的导引、疏通和推动。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全面深入地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第二个结合”中蕴含着接续奋斗的大历史观和文化生命体的文明观,是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所谓“普世价值”的西方现代文明观的扬弃。这种接续奋斗的大历史观,正是新时代对中华文明通史精神的再次激活,也是中华文明通史精神的深刻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必须遵循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华文明连续、创新、统一、包容、和平的突出特性。
孔德立作报告会总结。他认为,张志强教授从纵向的宽广的历史学大视野、横向的厚重的中国经典的文化贯通,横纵交织,延续传承,诠释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张志强教授从认识中国的态度与方法入手,对几种认识中国的误区进行了批驳,这对于从思想深处正本清源有重要指导意义。张志强教授阐释了中华政教原理与中华文明特质,表示古代的经史传统给今天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我们每个人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创新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底色,守正创新,赓续文脉,明辨是非,恪守正道,与新时代同向同行,投身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会上,孔令玉会长向张志强教授赠送三圣图。
孔令玉会长向儒促会常务理事兼安徽召集人、天象集团董事长孔令发赠送孔子行教像。
学术研讨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孔令刚主持下午的学术研讨会。
安徽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安徽师范大学哲学教授丁怀超以“下学而上达——孔子与天人之学简说”为题展开分享,旁征博引,充满思辨,阐发了孔子与天人之学的内涵。他认为,孔子主张“下学而上达”,是一位真正通天人之际的哲人。孔子承继了自尧舜禹以来、以及汤、文、武、周公等一脉相传的文化遗产,孔子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儒学体系。从孔子的学贵力行、躬行践履中可以发现孔子的伟大。
《中华孔学》社长袁玉立阐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仁。他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仁,和其他文明有着显著的区别,是道和德的具体落实。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君子最独特的标志之一,深刻影响着中国对当今世界国家间关系的理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道德基础。从爱家人到广泛地爱他人、爱大众再到爱国家、爱天下,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智慧。
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解光宇从“儒家文化与古代文明”“儒家文化与当代文明”两个角度阐述了“儒学的传统文明与当代发展”。儒家在六经的编纂、国家统一等方面,对传统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开创了儒学文明新时代。并以张立文、钱耕森、吴光等为例讲述了儒学新的观点和思潮不断涌现并有所创新,体现了儒学文明在新时代稳步发展。
儒促会副会长孔庆然作研讨会总结。他对几位教授的智慧分享深表感谢和钦佩,让大家进一步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伟大。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和人生准则,“克己复礼”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的规范,最终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些观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现代社会的政治、伦理、教育、艺术等多个领域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身为孔子后裔,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从孔子思想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
孔子思想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由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安徽省人民政府驻沪办原主任孔祥云发起创办,每年一届,目前已连续举办十一届,邀请著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对孔子思想进行深刻研究阐发。曾邀请清华大学陈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教授、北京大学杨立华教授、中央党校王杰教授、上海开放大学鲍鹏山教授等,在安徽开坛设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的重要性,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指明前进方向。新征程上,孔子思想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汇聚全国优秀人才力量,不断探索和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和可持续发展路径,让更多的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践行者。
儒促会副会长孔德平,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孔向阳,儒促会常务理事、新华社安徽分社原副社长孔祥迎,安徽省孟子思想研究会会长孟凡贵,山西省社保局原局长、山西省人社厅一级巡视员孔宪江,淮北市天一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林祥华等出席会议。